單純想做好一件事的感覺

by 劉揚銘

一整年沒接案了,這段時間都在寫新書,內容是整理二○一九年深秋的尾道自炊生活,兩個月,無關工作、求學或旅遊,只是想一個人到喜歡的地方,好好過日子,我帶了哪些問題去,回來時又有多少體悟?

簡單的幸福
2019年在尾道的房間,推開窗口就能看到小鎮與瀨戶內海。

日子用真心填滿,而不是敷衍了事

前幾天寫稿前忍不住打遊戲的誘惑,玩了一小時,有點愧咎感,所以拖了一下還是決定開工,稿子寫得不太順,但過程中想了許多,到睡前還在思考該怎麼寫才比較好看,就這樣進入夢鄉。

早上醒來,帶著一點期待、一點不知所措的心情繼續面對這篇稿子,吃完早餐洗碗時,突然很懷念這種感覺:「啊,原來我真的很想把這件事做好」,這麼單純的想法,好像很久沒和它見面了。

不是把這篇稿子當成「巴不得早點解決、被逼著必須完成」的責任,而是想透過自己的手讓它變得更好,雖然不確定能否做到,還是對成果抱著期待。不是每個工作都能讓人產生這樣的心情,希望我能好好珍惜。

如果生活總是被想擺脫的事情塞滿,人會變得很陳腐吧,嘴巴說我不得不、我沒選擇、為了解決壓迫感而敷衍了事,然而等到終於擺脫掉工作,也已經把經歷燃燒殆盡,對其餘的生活依然提不起勁……我也曾經陷入這樣的狀況,才決定換一種生活方式。

慢慢減少必須的、被迫的、追趕時間與效率的工作,逐步開發自己主動提出的、用能夠好好完成一件事的節奏、做到讓自己滿意的工作。過程並不容易,不但經濟現實面要能承受,當有機會把事情做好,有沒有真的付出努力去完成,也是心魔──好比我還是忍不住打了遊戲想逃避,慶幸最後沒有草率出手、敷衍了事,而是真心面對一篇稿子,想寫出自己的樣子,而且能夠相信付出真心會有用。

過程滿足,結果自然會好吧,即使結果不能盡如人意,但過程不留遺憾,也足夠了吧。我想珍惜這種「單純想做好一件事」的感覺,抱著這種心情生存下去,努力讓自己不要變得陳腐。希望生活不是被敷衍填滿,而是被真心填滿──呃,雖然還是會寂寞,還是會被遊戲誘惑,但早上醒來,發現自己想把稿子寫好的心情,超過對偷懶打遊戲的期待時,總覺得日子很美。

不是每天都能這麼美,所以寫下做紀念。

Less is less

又,突然想到,Less is more這句話滿奇怪的,說少即是多,好像還是在追求「更多」,依舊隱含「更多等於更好」的意思。能不能就讓少就是少,少不用等於多,也可以呢?

Less is less, but less is better,不需要用「做更少卻得到更多」當誘因,而是根本就不去追求更多。無論是戀人、讀書、吃過的美食、去過的地方……都不見得多等於好,最初追求更多,到頭來還是希望能收斂、濃縮、減少,比較能細細品味吧?

三十歲以前沒想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全心在衝刺工作,等到健康出狀況才開始思考「好好工作,也要好好休息」,後來認為「好好休息和好好工作一樣重要」,最後又覺得「休息本身就很重要」,不需要拿休息和工作比,休息本身就值得投入心力。

咦,但會不會連休息都要「追求休息品質」,反而搞得更累呢?

休息並不容易呢,沒工作的時候,人會焦慮,畢竟活在追逐社會地位的世界,像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賽跑的撲克牌士兵,跑得慢就會被超越,一回頭,落後的焦慮時時刻刻都在背後鞭笞自己。如何克服生活的鞭打,我也還沒想清楚,只是現在覺得,心理建設和經濟基礎一樣重要,沒錢活不下去,但心理不接受休息的話,就算很有錢也不敢喊暫停。

試著相信Less is less吧(對我自己說),不用更多,正因為夠少才好;也不要因為追求更少而走火入魔,變成努力提升休息品質、想達成最高最強的休息原則──好比斷捨離教主近藤麻理惠,也曾經因為一直想找出還能丟掉的東西而得到憂鬱症呢!想清楚生命裡哪些東西該留下,哪些東西不需要,哪些事情有一點也不錯,哪些可以多一點但不需要太多,總之,不要多到逼死自己,也不要因為更少而讓自己過不下去

大概像跑步的時候,不是追求更快或更遠,而是盡量保持著比「覺得舒服」的速度再慢一點,有能力往未知的地方跑下去的感覺吧;覺得累了就停下來看風景,不用勉強這趟一定得跑到哪裡,直到最後都能繼續抱持期待的心情。

好像很不錯喔,要是真能做到就好了呢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