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從那時開始不看商業周刊

by 劉揚銘

我從那時開始不看商業周刊。

2013年5月,商業周刊做了一期名為「認識誰,比你是誰更重要」的題目,用很聳動的標題講人脈的重要性。當年商周很擅長用文案恐嚇讀者,你不看就落入失敗組啦,你不這麼做以後會很慘啊等等,畢竟訴諸恐懼總是比訴諸樂趣有效,賣書如此,選舉時大家都覺得國家要亡了,道理大概一樣。

我還記得當年在便利商店看到雜誌封面的憤怒!竟有人指著我的鼻子說,在商場、在職場,是由你認識哪些咖來決定你的價值,你只是個小人物,根本不重要──附帶一提,這期總編輯的話,題目是「你是誰,也很重要」,大概是想平衡觀點吧,但仔細讀了內容,「你是誰」只是「也」很重要而已,並不是什麼「最」重要的東西。

Charles Handy & BusinessWeekly

當年的憤怒,大概來自辭職已經一年,這一年幾乎無所事事,因為害怕上班,剛開始自由工作的嘗試。我沒有職位,沒有公司,當然也不認識什麼大老闆,只是試著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在工作江湖裡活下去。我覺得自己被這本雜誌輕視了,踏上錯誤的路,因為我應該去認識那些有資源有權力的人,不要以自己的名義,生涯會輕鬆很多。

現在當然已經不生氣了,我能理解商業周刊的邏輯,也知道恐嚇讀者賣雜誌是怎麼回事,也可以接受那種想投資人脈的心情。但我還是沒辦法出賣良心,去相信「自己是誰不重要,認識哪些人脈才重要」的想法。後來我不再看商業周刊,曾經很憤怒,現在剩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苦澀。

後來我讀了查爾斯.韓第的書《大象與跳蚤》《你拿什麼定義自己》《適當的自私》,果然是中年離開石油公司,回歸自己想做的工作,設法用寫作和演講活下來的阿伯,思考了很多關於「我是誰,我要做什麼,我的人生打算怎麼過」的終極問題,給踏上自由工作的我許多啟發。

韓第被認為是僅次於彼得.杜拉克的商業思想家(說真的,在商業雜誌當了7年編輯,杜拉克和韓第每本書都值得看,看完會覺得自己以前看的管理學根本不是管理學,比較像功利學之類的)。現在看到韓第的的新書書名被翻譯成《你是誰,比你做什麼更重要》,突然記起當年憤怒拒看的封面文案。

是說韓第的新書,原文書名是「21 Letters on Life and Its Challenges」,講的是生活和生活的挑戰,似乎和中文書名沒有太大關係,中文書名比較像是賣書考量吧(?)以前說你是誰不重要可以賣,現在說你是誰更重要也可以賣,大概也看得出這些年來一些價值觀的流變。

好像講了商業周刊的壞話,不是我比較喜歡天下遠見,畢竟他們也曾經在921大地震後馬上做了「災後概念股」專題呢。為了賺錢,人可以做出許多良心過不去的選擇。我在商業類雜誌打滾了7年,出賣過的良心也不少,不是說自己多清高,只是,後來很想懺悔,很想更誠實面對自己一點。

不知做不做得到?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