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工作者,沒有公司發薪水、沒有老闆要求、沒有人資評估,必須自己掌握時間、賺取收入,要學會自己設目標,並且定期回顧。離職獨立工作後,我每年會檢討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,收入狀況和結構是否健康,掌握自己怎麼過每一天,如果還有想達成的,就給自己新的年度目標。
身為自由人,只有做完年度回顧才能為一整年畫下句點。
過去的年報、半年報可參考──
以下是2021年,想從「自由工作者」轉型成「創作者」的工作回顧。

時間運用(和去年、五年前對比)
2021年總計使用──
┌155天創作(其中純創作119天,因創作衍生的工作邀約36天)
├028天接案(若照去年標準是64天(28+36)但今年決定改變計算方式)
├030天保持社會連結(與親朋好友見面、參加講座等)
└152天休息(旅行、放假、休閒等;對比勞工年度假日117天)
把對比時間拉長,會更了解自己工作節奏改變:
對比2020年──
┌146天創作
├056天接案
├023天生涯投資
└141天休息
再對比2015年──
┌059天創作
├164天接案
├024天生涯投資
└118天休息
可以發現:
- 從接案為主轉向創作為主,創作59天→155天;接案164天→28天。
- 休息時間大幅增加,從118天→152天。
增加休息以及創作的時間,減少接案賺錢的時間,這兩個選擇必須付出代價,最重要是造成收入減少,但也是我有意識、而且準備好接受的挑戰。
/
收入
2012年離職、2013年開始自由工作以來,2021年是我錢賺最少的一年,只有最高那年的一半不到──但,用在接案賺錢的時間也只是以前的三分之一,能夠休息的時間也比以前多了三分之一。
生活節奏放慢,一年比上班族多休35天假,而且完全不需要加班──雖然沒有記錄工時,但每天認真3-4小時就夠了──因此有足夠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以及沉澱自己。
能把大部分時間拿來創作,而不是為了賺錢接案,從金錢角度來看,收入減半是挺貧瘠的;但從時間角度來看,過日子是非常奢侈的。
/
選擇和準備
因應收入減少的準備已經做了好多年,去除不必要的開支,生活過得簡單,就能減少用來賺錢的時間,有餘裕持續創作。持續往斷捨離、減速生活(down shifter)、極簡主義(minimalist)的方向走。
當上班族時有存款,自由工作後也規定每年必須存錢,至少賺到最低生活成本,能夠養活自己是最基本條件。雖然除了過年紅包之外,沒有多餘的金錢能給家人,但至少自給自足。首先經濟能自立才有辦法談創作。
2021年工作收入未達標,但「最低生活成本」裡已包含一定額度的年度儲蓄,今年「努力不接案」還是有存款(只是存下來的額度不如預期),讓我相信自己「能靠創作活下去」。
目前,上班時的存款一分沒少,因為(老婆的)投資有所增加;離職開始自由工作後也維持盈餘狀態,資產是增加的,只是幅度很慢。金錢無虞是我能堅持創作的底氣。
不過個人資產其實滿少的(曾被老婆說你真是沒什麼錢欸),和老朋友開同學會,我都直接說:「在場我肯定最窮,如果有人要請客,我非常歡迎喔!」心態調適也是創作者的必須。
坦白說,我認為自己的收入高點可能在65歲以後,活愈久會愈有錢。當一個寫作者,我現在42歲,如果能再寫40年到80歲,肯定比只再寫20年活到60歲有錢吧,雖然是天真的想法,但寫作會愈來愈進步,總不會愈寫愈退步(吧)。
所以,打造「不用賺太多錢,能把時間用來創作,並維持身體健康,心靈穩定」這樣的生活模式,是我已經在做的準備。
2021上半年有一段心靈艱困的時間,但結構調整、度過難關,再出發的心情已經更穩固。
/
收入結構調整
整體收入分三塊──
- 57.63%:創作以及創作衍生的工作收入
- 17.39%:政府補助
- 24.98%:接案收入
如果把自己當成一人公司,營收結構算不錯。雖然比例看來漂亮,但總收入真是滿少的,是可以多賺一點啦……
今年和去年相比,收入結構十分相似,少賺了一些錢,就是因為去年有版稅,而今年創作還沒出版,少一筆版稅而已。
也就是說,即使連續兩年超級不努力接案(推掉的案子比接進來的還多),竟然還能維持生活,讓我鼓起勇氣把年報標題定為:我想寫文章養活自己!
/
年度失敗檢討
上半年過了一段非常焦慮的時期。只接案到四月,三個案子兩個做垮,只有一個做好,因此五月放自己一個長假,休了整整21天,整個月花了80小時打遊戲,六月以後仍然維持很慢的工作節奏。基本上每天睡到十點,下午四點開工,晚上八點以前就收工。
我似乎,沒辦法再接案了……
接案做的不好(在上半年報有剖析原因,這裡就不多說了),也是因為把創作移到最優先的位置後,愈來愈「不想為別人工作,想為自己工作」──松浦彌太郎說自己50歲以後不再為別人工作,但我40歲就開始這個症頭(是說松浦彌太郎40歲成為《生活手帖》總編輯,做了9年才卸任,我到底有什麼資格說話啊)。
沒辦法為案子付出全力,不符合工作倫理,而我也希望時間能盡量花在創作上,如果能以創作為主,接案為輔的基調維生,有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創作,以及因為我的創作而找上門的工作邀約,那麼,努力嘗試「代工轉品牌」(接案轉創作)也是一段雖然辛苦但必須克服的關卡。
100/100/60/100時間計畫,變成155/28/30/152……
2021年初,給自己的目標是「100天創作、100天接案、60天維繫人際、100天休息」,因為2020年收入已經很少了,想說應該多接點案子賺錢。沒想到2021年的收入更減少,規畫100天接案只做了28天(是多不想賺錢)就崩潰!
不過規畫100天的創作時間提升到155天(其中119天純粹創作,另36天是創作衍生的專欄、演講等邀約),沒有辜負創作時間。
計畫的一年休假100天好少喔,我這種懶惰鬼,年休150天都覺得累,明年,是否應該振作呢?不敢保證做到,因為開始實行周休三日計畫。
/
年度達成
2021年9月開始,決定實施「周休三日計畫」,成功達成──多放假並不簡單,自由工作者不是上班族領月薪,沒案子、沒做事就沒收入,周休三日多放假,取捨在於收入減少。
願意放慢工作節奏,是因為過去幾年接案人生,時常把自己逼得太緊,有時候該休息卻硬撐,雖然努力提升工作成果,但生活品質不穩定。今年決定反過來,先維持很不錯的生活品質,減少工作量,該休息時好好休息,另一方面,也提升工作品質。
今年第二個達成的目標,是「提升文章品質」──應該是提升做「每一件事」的品質,不論工作還是生活。過去幾年我習慣計較收費,來反推工作效率,比如一篇稿子3000元,就是一天內寫完,不可以拖到兩天,寫兩天就不划算(這個數字是隨便講的啦)。但今年決定提升寫文章的品質,不管稿費如何,都要寫到滿意才出手。
如果想挑戰創作維生,能寫出和別人不同的文章、令人驚豔的文章,用提升價值來提高價格,應該比計算價格追求效率的策略,更值得投資吧。今年寫的每一篇專欄、每一次演講,都比往年投入更多。雖然收入減少,但對成果是滿意的。
等等,前面不是說接案做垮兩次,這裡怎麼又說提升工作品質呢?
因為發現,如果是基於我的創作而衍生的工作邀約,會做得非常開心;但和創作方向比較不相關的案子,投入程度就差非常多──這對自由工作來說並不是好現象,取捨之後,決定了解自己並且設法接受──也因此,必須刪去不擅長的工作,設法找出自己專精的領域,即使工作總量減少(收入減少)也願意承受。
想以創作為主,那麼就要鍛鍊出夠格的創作力,專注在有把握的方向,不能想著全都要,放棄那些能放下的,是今年的學習。
/
第二個退休年
我把2021年6月~2022年6月,設定成自己的「退休年」──我在出版的幾本書裡都有寫到,對於整個工作生涯做出「每7年退休1年」的計畫,我的第一個退休年是2012辭職的那一年,什麼都沒做、徹底放空、無所事事了一段時間,才正式成為自由工作者。
原本2020年應該是第二個退休年,但因為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安,又努力工作了一年,結果2021上半年就爆掉了,覺得過去幾年累積的東西已經消耗殆盡,又需要一段充電的日子。老婆鼓勵我多休息,在她支持下,我決定再開啟一段「不做不想做的事情」的時間,因此整個下半年不主動找案子,有喜歡的邀約才接,剩下時間都用在創作和閱讀(嗯,還打很多遊戲追很多劇啦……)。
日子過得很開心、滋潤,整個人都活了起來,這樣閒散的工作方式還會持續到至少2022上半年,或許更久也不一定,因為經過一年來的結構調整,大概知道未來三年都會是蹲低累積、鍛鍊寫作、磨練創作能力的時間。
/
年度檢討
- 年度寫作字數:16萬9200字
- 平均每月寫作:1萬4100字
- 平均每月寫作:7.62天(3-6月有一段崩潰放空……)
- 每寫作天平均產出:1850字
- 每寫作天平均工時:2.58小時
連續幾年歸納工作紀錄,了解自己是滿懶惰的文字工作者,每個月寫12天就很不錯(還有一些工作日要處理日常雜務),而每個月產出差不多1萬5000字,這個數字從雜誌編輯時代到現在一直很穩定,大概也是我的極限了,此外,果然每天工作3小時就想稱讚自己。
今年追加記錄自己讀書/追劇/打遊戲的時間,總結「平均每月寫作20小時/讀書21小時/追劇21小時/打遊戲25小時」,若以時間分配觀察,我不能說自己是寫作者,應該是職業電競選手吧!?
若想以創作維生,用寫作養活自己,成為專業寫作者,必須改進時間分配,克服懶惰、專注寫作,是2022年的新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