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月工作回顧又來惹。有統計才知道,原來我可以寫這麼多字,11月是個人產量突破的一個月,這發現就像參加活動時遇到的忠孝東路五段1000號,以前完全不知道!
本月統計──
- 自主創作11天:9天寫了4篇書稿,加上厚臉皮去找前老闆對談工作(會放到書裡),另2天更新了網站和粉專一些雜文,整理去年的尾道生活。
- 接案工作2天:每季固定的雜誌專欄,這次寫得很順,但希望下次能更多變化、更有創意。
- 生涯投資6天:跟著去文學作家的吃飯團,在場都赫赫有名,我混水摸魚進來是可以的嗎?參加一場社畜小聚,收穫意外多(參考小確幸與搞革命)。有一場演講,被聽者在QA時間質疑,嚇死我惹。另寫了一本書評。
- 休息11天:在草率季買了6本zine──有人要說出版崩壞的話,我建議去草率季和小誌市集看看創作者的熱情和動力。練了半年的慢跑終於能跑到8公里。還有本月因為steam秋季特價買了遊戲結果玩到昏天暗地(到底誰說自由工作者都很自律?)

11月總計寫了2萬4000字,非常訝異,對比以前當雜誌編輯,一個月寫1萬2000字就加班到爆炸,難道我的產能已經是過去的2倍,終於堪稱作家了嗎?
仔細想想發現也不盡然。
反思關於輸入與輸出
這2萬4000字包含6000字的臉書輕雜文,包括3篇尾道生活記事、3篇工作時想到的小整理,不是那種很用力寫的內容──不用力不代表沒價值,有時候用力不等於好,輕鬆寫的東西反而共鳴比較多。而且這些點子之後還有機會發展,形成更完整的想法再寫出來。
就算扣掉輕雜文,剩下1萬8000字的書稿、書評、專欄這些要拿去市場上見真章的作品,加起來還是比當編輯時產能提高許多。想想大概有幾個理由:
- 現在寫作時間更多:以前上班至少到月中以前都在開會,真能專心寫文章的時間不多,現在開會減少,對應產量增加是一個原因。
- 只是把大腦想的寫出來:當編輯很少寫自己的觀點,都是整理書籍或採訪別人,做第二手傳播,先輸入再輸出,做起來更耗時,但也學習許多;現在寫更多自己主觀的東西(自己的書、專欄等等),比較像直接輸出,速度當然快,但如果沒有持續輸入更多原料,一直產出只會變得更稀薄更無聊。
結論是自我提醒:書稿寫完後,明年應該把更多時間投資在輸入各種知識、經驗,否則沒東西寫就慘了。
/
記幾場聚會
本月參加文學作家的聚會,我是在場和文學關係最遠的一個,感覺很厚臉皮硬要加入,但席間文學作家都很好相處,即使不熟也會照顧一下不讓我太被冷落,還有一位作家朋友說我的書讓他離職時有被溫暖到──「天啊,○○○看過我的書耶~~」我心裡有蝴蝶在飛舞。
聚會時感覺到,文學作家多少都帶著「我們背負著某些傳統、也必須開拓某些疆界」的責任感在創作(是我個人感覺,不一定真如此),對比起來,我只為了求生存而創作,沒什麼責任和包袱。只要求寫的東西能引起共鳴、對讀者有用、能賣得出去就好。這讓我多少帶一點自卑感,因為人家是藝術家,我只是市場上賣概念的,不確定自己在這個場合是否該有一席之地?
話說回來,這種「邊緣人」的感覺不只在寫作領域有,在出版領域、在宅圈,我都有同樣感受,自己不是核心人物,就一個邊緣浪蕩到處參一咖的配角,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沒有比人專業(所以被邀請去演講我都抖抖的,但不管怎樣有演講費就還是上了)。老實說,有時能被邀請到某些場合、為什麼事情發言,都覺得有沒有搞錯,我是有資格嗎?但還是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的去了也說了這樣。
在社畜小聚也被說是劉老師,等等等……我不就是寫了本離職的書,就這樣變成老師了嗎?我說的話不要害到人就好了,當成寶貴建議可就不妙啦。就一個分享自己經驗,同時知道這經驗很可能對別人不管用的咖而已,大家不用這麼尊重。
到哪個場合都跟大家在一起,用平等方式對待每個人,誰都不是誰的主管或下屬,談得來能合作就是朋友,這樣就好;談不來也不用弄死對方,因為搞不好下次還要合作。
在社畜小聚聽到上班族的心聲,也初步認識了一些有趣的人。當天短講很精采,會後交流時間聊天讓我吸收到許多新刺激,自己大腦不夠用,能和社會保持聯繫是很棒的。
/
沉迷遊戲,與唬爛書的價值
本月因為steam秋季特價買了殺戮尖塔,6天之內狂玩30小時,一把年紀還是沉迷遊戲,但也有啟發。
以前總覺得書很便宜,320元可以買到作者一生的經驗結晶,但現在覺得書其實挺貴的,netflix一個月330,有那麼多經典作品可以看到飽;steam一個遊戲特價190能讓我沉迷30小時,之後還可以繼續玩;更不用提免費的網路上有多少內容……
和其他內容相比,書不但不便宜,而且取得成本之高,即使網購也要到便利商店拿,不像影集、遊戲從螢幕直接傳送到眼睛大腦。
反過來說,取得成本如此之高,書,竟然還頑強地存在市場上,也就代表書肯定有無法取代的價值。這價值是什麼,是解決人生面臨的問題,是傳遞想法的最佳形式,是買一個認同,還是實體所以能拿來使用(摔書、畫線、寫感想……)?是需要繼續想的問題。
我不喜歡把書當成什麼殿堂裡的藝術品,套用民藝運動的概念就是我想找尋書的「實用之美」,很美的東西沒用就是美而已,在方便人使用、有用、好用的基準上再來談美,我比較喜歡這個路線。
說回頭,文學作者各自有背負的東西,那我這種非文學的寫作者,終極目標是什麼?想了想,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討論工作,人與工作的關係,工作的意義等等。我大概沒有足夠的學術知識可以運用,但有自己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,是誰都拿不走的經驗,或許,也是我賴以為生的武器。
至少目前的想法是這樣。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