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工作者.劉揚銘2020年報:我的收入、工作與創作

by 劉揚銘

如果上市公司有年報,身為一人公司的自由工作者,也可以提出年度回顧,讓支持的家人朋友(股東)了解自己在做什麼,給合作夥伴和案主(上下游協力廠商)參考定位走向。更重要是自我評估:今年比去年做得更好嗎?長期累積了哪些東西,是否朝希望的方向前進?哪些地方應該修正,哪裡走偏了需要調整?

基於這樣的心情,寫下劉揚銘這家一人公司的2020年報。雖然過去也做年度回顧,但都是自我完成、很少對外公開,不過2020年決定把人生當成一項工作、一份事業、一個公司來經營,察覺自己雖然能獨立工作,但無法獨自生存,自由工作的選擇有賴身邊親朋好友、合作夥伴的支持,從這角度想,年報公開就有意義。

如果不嫌棄,請繼續收看獨立文字工作者的2020年回顧。

/

收入結構調整:半數來自創作

先說重要結論,計算了2020年的收入來源,結構是:

  • 48%來自創作、授權、補助
  • 10%來自演講、公開活動
  • 42%來自專欄、專案委託

來自創作的收入幾乎達到一半,雖然其中包含勞動部因應肺炎疫情的紓困補助,但多年轉型似乎能看到一點成果。

2020年給自己最大的目標,是從過往「接案為主」的工作型態,轉向「創作為主」。雖然目標說了兩三年,但在「知道」和「做到」之間是漫長的過程,這一年,終於能說自己做到。

做什麼呢?就像許多台灣公司「從代工廠轉型品牌商」,今年我終於能實現「一人產業轉型」,把用來接案的時間減少(只花了56天)以增加個人創作的時間(花了146天),讓創作帶來的收入成為主要來源,專案委託收入成為次要。

自由工作前七年幾乎是「先接案賺到錢,剩下時間才創作」,2020年終於反轉為「時間優先用於完成創作,其餘有空才接案」。產業轉型困難在接案(代工)賺錢比較容易,創作(品牌)要能回收很困難,若想把時間留給創作,等於放棄接案收入的機會成本,把能夠賺錢的時間拿去做不知有沒有收入的創作,需要決心。即使願意犧牲短期收入換取長期可能更大的效益(只是可能,還不一定),也需要能撐過這段時間的財務基礎。至於如何成功穿越這過程,我也還在學。

還是先打預防針,雖然2020年收入「比例」看來不錯,創作成為最大宗收入來源,接案變成副業,但若看收入「絕對值」那就科科了。

/

工作休息平衡:原來我需要更多休假

談完收入,接著回顧2020年工作狀況:

  • 個人創作146天┐
  • 接案工作056天├225天(對比:一般勞工250工作日)
  • 生涯投資023天┘
  • 休息放假141天─141天(對比:一般勞工116國定假日)

在閏年366天中:

有146天用在創作,主要是寫一本關於工作的書(預計2021年3月出版),還有製作個人網站。

只有56天用來接案賺錢。半玩笑半認真地說,一年接案不到三個月,請案主儘速把握以免向隅!2020年書稿寫作比想像花了更多時間,寫完後,2021年可能會多安排一點時間來接案賺錢。

(補充近況,雖然目前才1月,已經接到許多詢問接案和演講的訊息,說不定3月就要宣告接案額度關門,雖然額度很小,但連我這種邊緣人都這麼常被詢問接案意願的話,大概2021年景氣恢復不錯,畢竟各機構有預算、人力又忙不過來才會從外面找人,自由工作似乎也是一種產業景氣指標)

此外,有23天用於生涯投資。今年認識的新朋友包括文學作家、新世代編輯人、資深記者、還有自由工作媒體人。此外也參加了兩次Podcast錄音,增加產業新體驗。還和阿宅同好一起看了《東京愛情故事》日劇2020年版是非常棒的回憶,也有幸參與御宅論文研討會與談,討論女僕咖啡文化演變!

有141天用來休息放假,對比台灣勞工全年116天的國定假日,好像多休了一個月……幸還是不幸呢?曾經過勞辭職,終於認清自己比別人需要更多休息時間,自由工作可以隨心調整休假與工作比例,是我喜歡這個身分的原因。2020年無法出國,但跑了兩次台中小旅行,看日偏蝕、吃小吃,2021年想要安排更完整的旅遊計畫。

/

創作收穫:取捨文章品質與修改次數

2020年最重要的創作是完成一本書稿,寫了近15萬字,總計使用111天,其中9天發生在2019年(重要數字:創作時我的速度大約每天1500字,對比這篇文章彙整,專業創作者每天2000~3000字是合理範圍,有待加強)。此外因為反覆修改,書稿第一版寫到六分之一時砍掉重練,二稿寫到一半又砍掉重練,最後三稿寫完,寫過的15萬字只剩下大約9萬字堪用,還得過編輯那關,才知道最終還需要多少修改。

如此大幅度刪改寫過的東西,是自由工作以來的第一次。過往受雜誌編輯訓練,認為「稿子一次到位最快最好」,是因為在校稿過程中修改愈多,造成的錯誤會愈多,以賣文章賺錢的效率來說,稿子不用改最好,能否一次寫出精準、到位、吸引人的文章,我還需要修練

以往認為稿子改愈少愈好,但認識愈多文學作家,都說大幅修改、刪減是創作必經之路,因為創作者為作品負全責,希望交出最好的作品。不過寫得慢、改得多,結果也不一定比較好,有時切入角度精準、寫得快的作品結果更好。如何在修改次數和文章品質之間取捨,是今年新收穫。身為文字工作者(算職業寫作者嗎)的我,需要向文學作家們多學一些。

話說回來,2020年書稿反覆修改,是因為說話的角度拿捏不好,我能站在什麼立足點、寫什麼內容、對誰有用?在沒想通前就貿然下筆,以致於自己心虛(畢竟是要販售的書)。可是若不先貿然寫點內容,似乎很難一下就找對書寫定位,所以才造成事後反覆修改。經過這年跌跌撞撞的創作經驗,希望未來能寫出更好看的作品,朝專業作家邁進。

關於文章品質,還有一點補充。

2020年做了個人網站,年初開啟「一周閱讀筆記」計畫,連續寫了25周,之後卻黯然收場,現在有機會回顧失敗和收穫。

連續寫了25周,黯然暫停的閱讀筆記……

計畫最初是想記錄自己每周看了哪些書,比如這本書的第一第二章、那本書的哪些段落等等,沒有壓力。剛開始的確也是這本寫一點、那本寫一點,散亂隨性寫,但寫著寫著,覺得還是讓文章有個主題、能引起讀者興趣比較好,於是變成每周挑個題目選書寫。但一方面閱讀量沒那麼大,一本書看不完下禮拜還得找新主題,又堅持每周更新,讓負擔變得很大,甚至影響到其他工作進度。25周之後發現這個寫作計畫本末倒置,終於不再硬撐,停止更新。

「一周閱讀筆記」計畫雖然失敗,但收穫是發現寫文章得厚積薄發,要在閱讀量(輸入)和書寫量(輸出)之間找到一個舒服的位置。此外,內容品質很重要,隨手筆記類的文章不足以吸引讀者,必須找到好的切入點,把內容寫得有趣才行,想做到當然也需要時間與經驗。

因為在輸入和輸出間失去平衡,而寫出的文章又沒有高品質,導致寫作計畫失敗。2020年個人網站更新的8萬字雖然沒有帶來收入,但25周的硬撐經驗也讓我學會,未來必須調整閱讀和撰寫的節奏與文章形式,繼續挑戰。

關於創作,總的來說,2020年最大收穫,是在效率與品質,輸入與輸出之中,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/

工作收穫:感謝長期夥伴與新夥伴

回顧完146天的創作,接著談56天的專案工作收穫。

2020年主要合作對象依然是誠品書店、《數位時代》雜誌、華山文創園區、櫞椛文庫的《圈外》雜誌,都是長期維持關係的夥伴,讓我在產業裡得到安身的位置,非常感謝。

在肺炎疫情之下,演講與公開活動比前年減少,尤其年中以前幾乎全部取消,收入也跟著減少,年底疫情緩和之後各種講座才稍微恢復(但2021年初肺炎變種疫情又起……)。果然,收入來源多元化比較捱得住風險,實體活動之外,線上課程和講座也應該列入嘗試範圍。

有舊雨也有新知,2020年多出寫書評的工作,能收到新工作邀請,或許和網站持續寫一周閱讀筆記相關?累積一些經驗後發現,我雖然還沒有資格為書「評論」,但從導讀、推薦的角度出發,是我喜歡也擅長的事,過去雜誌編輯的訓練正是「代客讀書」,因此為書導讀與推薦是我能做得不錯的工作,也希望自己成為更專業的閱讀者、導讀者。

/

還有一件事:關於寫作字數與賺錢效率……

終於回到令人害羞的賺錢話題。從文章開頭的收入比例大概能猜到,只花56天的接案工作收入,和花了146天的創作工作收入差不多的話,那接案的賺錢效率,肯定比創作高很多吧?的確沒錯。

因為沒有詳細統計,只能粗略估算全年寫了28萬字,近100篇文章。每個月平均2萬3000字,已是過去的兩倍多──從編輯到自由工作的生涯,我始終維持每月1萬字左右的工作量,不是太勤勞的寫作者,但如果未來想正式以創作為主,應該要把產量開出來,用量變產生質變。

年度28萬字中:

約15萬字書稿,砍掉重練兩次,最後使用9萬字左右(留用率約60%)。

約8萬字寫在個人網站、粉絲專頁,25篇閱讀筆記,與數篇一千字左右的工作雜感、尾道旅行筆記。無收入。

約5萬字是專欄以及各式專案委託

(附註:提出數字對比,我敬佩的龍貓大王全年寫了552篇文章,以他的標準這數量還算少,讓我發現自己的渺小)

在非常粗略的估算中:

  • 接案大約能達到2~3元/字收入(江湖傳言我稿費一字3元,這個嘛……)
  • 創作只能達到約0.6元/字收入(努力把書寫好、賣好,提高版稅吧!)

接案日薪大約2600~3000元/天。

創作日薪差不多是900元/天。

當然,工作不能完全用字數、天數來計較,就像許多球員能影響比賽勝負,但數據上看不出來,只是把統計數字當成某種指標湊合著用,多少看出一些大方向。

我給自己設下每天工作賺3000元的標準,是因為如果每月工作20天,約等於月薪6萬元(因為勞健保必須自己付,事實上不到6萬)。2020年和過去幾年一樣,雖然賺錢效率沒達到每天3000元,但沒差太多,維持得不錯──以我貧弱的標準而言,厲害的寫作朋友們就別笑我。

不過因為接案工作總量減少(畢竟只花56天在接案),收入跟著減少,收入就不說詳細數字,不過線索很多,加減乘除一下還是可以算出來的。2020年是自由工作以來收入最少的一年,也是「一人產業轉型」的代價。

──等等,收入減少可能稱不上「代價」,因為如何賺更少錢還能活下來,是我自由工作以來一直努力實現的目標,如果能降低生活成本,不用花太多時間去賺錢,就能擁有更多自由時間去嘗試人生,我認為時間比金錢更重要。

/

自由8年總結:創作與接案黃金交叉

最後用一張圖描述過去幾年的轉型過程吧!

圖裡記錄了2015~2020年,我每一年使用時間的方式,用幾天工作、花幾天創作、把幾天拿來休息、幾天用在生涯投資,可說是自由工作的縮影。

可惜2014年以前記錄工作的方法不同,沒辦法畫進同一張圖裡,而2021年起我將改變記錄方式,未來項目無法通用,剛好今年製作這張圖,為自由工作8年來做出第一階段小結。

很高興地說,這是我從一個「接案者」慢慢變成「創作者」的過程。

雖然寫作沒有特別厲害,有點懶散也有點軟爛,還在兩個路口前摔倒,但這篇年度報告正是希望把自己跌倒的過程記下,或許能給後面出發的人參考,現在出發的人之後大概很順利就能超越我,不過,我也還會爬起來,繼續前進的喔!

我是文字工作者.劉揚銘這家一人公司的創辦者,工作即生活,我們2021年再見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