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被朋友推坑讀了駱鋒(Dan Lok)《致富心態校準課》,這本書和我的價值觀是天與地的差別,剛開始每翻一頁都嗤之以鼻,讀到後來卻發現我們好像有相同的地方?異溫層衝擊很神奇,設法在相反的理念之間找共識,某些事好像想得更清楚了。
駱鋒開頭就說他的哲學是「老子有錢」,因為賺大錢真的很爽,可以隨時到任何地方旅行,談話時不用對誰卑躬屈膝,開名車吃美食,錢讓他得到自由與自尊……等等。他曾經窮到吃土,想盡所有方法快速致富,終於成功,所以現在也來教人快速致富。
而快速致富是我絕不會實行的觀念,我的哲學是不管你有沒有錢,反正我不缺錢(不需要錢就不缺錢),你少拿錢來對人指指點點,所以對這人挺反感的。但看到最後,我覺得駱鋒的理念是「用錢獲得自由」,而我是在找尋「不需要錢就有的自由」,目的地可能一樣,只是去的方法不一樣。
(先打預防針:人家是大人物,我沒立場說什麼,以下就當敗犬的遠吠,聽過就算)

/
駱峰說他開始有點錢的時候,去機場都會叫禮車接送,價格只比計程車貴一點點,但下車時被大家目光注視,感覺自己是個人物。這種花點小錢卻有大效益的事情何樂而不為?感覺自己是個人物,學如何表現像個人物,然後就真的變成一個人物。
但《致富心態》作者摩根豪瑟也說,年輕時他在酒吧當泊車小弟,看過許多人開名貴跑車抵達,知道其實眾人目光焦點不是車主,而是那台車,大家腦海裡描繪的是「將來有一天從名車走出來的自己」,才沒人在乎車主是誰,我們在乎的是那個變有錢的自己。
有錢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,但不需要太多錢也可以隨時出發旅行。當然旅行的方式不同,能去的地方不同,坐私人飛機還是走路,是廚師做菜給你吃,還是自己去市場買回來煮;但,獲得的樂趣程度會不同嗎?有錢能讓自己自由,選擇不需要太多錢的生活,也可以自由。
駱鋒對料理一點興趣也沒有,但很有錢,所以雇用廚師為自己煮三餐,他獲得健康好吃的餐點,廚師獲得金錢,交換專業大家都獲利,很好吧?但思考金錢之外的東西呢,比如我超不擅長料理,實際下廚卻覺得料理滿好玩,我可以花時間在不擅長的事情,從不會煮開始變得有一點會,這個經驗讓我發現,人生不就是有各種體驗才好玩嗎?
當然,他花錢取得的滿足感和我用花時間累積的樂趣,很難互相取代,叫他變成我,他肯定不要;而要我變成他,我也不願意。
另一段印象很深的是駱鋒說自己身高不高,但在鞋底加個錢包就很高。這我看就很不行啊。我找自尊的方法不會是加上錢,而是用不需要錢也不會被人笑矮的辦法。想起以前全班最矮的同學從沒被人嘲笑過身高,倒是比他高幾公分的另一個同學常被當成矮子,因為他老想墊高自己,而最矮的那位同學待人和善、時常助人,人品好到想嘲笑他的同學都不好意思,這就是不用加上錢包厚度也很高的方法。
/
說太多廢話了,重點不是我怎麼想──畢竟我的想法也不是正確答案,就只是自己想這樣做而已,就算是錯的還是想試試看,做不下去的時候再改就好──重要的是,在我和駱鋒這麼衝突的理念裡,竟然可以找到共同點,讓我對他不那麼反感了。
我發現人追求的東西差不多,首先是免除生存的恐懼、讓生活有保障,然後渴望自由、自主與自尊。駱鋒窮過,了解沒錢有多苦,所以終於克服生存焦慮,賺到大錢來享受他的自由,這很厲害;而我人生平順,不是有錢人但也沒為錢困擾過,所以沒心思賺大錢,過著收入比以前少的生活也不煩惱,發現可以不用花時間賺錢,而能用在喜歡的事情上真的很棒。
早上醒來不會有人叫我幹嘛,可以自己做決定,能受人尊重,不需要每天委屈抱怨卻還是繼續跪……我們想要的就這些,只是他透過賺大錢來獲取,而我在想不用賺大錢也可行的方法。找到類似的終點,書看起來也沒這麼討厭了,設法在相反的理念之間找共識,好像學到了什麼。
偶爾看看自己不認同的書,異溫層刺激一下,也不錯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