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與硝煙,幕末新選組:《燃燒吧!劍》

by 劉揚銘

寧願忍住睡意,熬夜也想繼續看下去的小說,終於又出現了。本周讀司馬遼太郎《燃燒吧!劍》(燃えよう剣,後面用個人喜好把它稱為「燃燒之劍」),連續熬夜兩天導致睡眠不足,禮拜三在家狂睡補眠。是說我的書稿還處在七零八落的階段,結果熬夜不是寫稿是看小說,但我不會良心不安,因為書實在太好看啦。

司馬遼太郎《燃燒吧!劍》
司馬遼太郎《燃燒吧!劍》

司馬遼太郎真是偉大創作者,寫歷史小說,情節都已經被史實雷過不知多少次,我卻還是在主角遭背叛時氣到丟書(真的看不下去,和讀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差不多火大)。還沒開始寫作時,只是覺得司馬遼太郎的書不錯看,等自己也開始寫,才知道那樣的創作多厲害,寫男女戀情讓人讀起來小心翼翼、寫兄弟友情讓人感佩於心,寫政治理想的衝突、劍客對決的緊繃、連過場的市井小人物一兩句對白都有屬於他的味道……不用提這些都還要嵌合在歷史限制裡,到底怎麼做到的呢?

記得司馬遼太郎家中藏書兩萬本,而且他過目不忘、博聞強記,寫小說時會到發生史實的現場田野調查,寫出這個季節這個地方的溫度、氣味、名產和人情風俗,到現場去詢問當地耆老聽過的軼事。這些細節都成為他在史料與史料之間把空隙縫合起來的道具,在他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信念與做法,每件發生的事情都有理由,難怪故事那麼好看。

/

幕末維新京都風雲

《燃燒之劍》講的是日本幕府末年最強劍客組織「新選組」的故事,主角只有一人: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。說是這本書塑造了日本人心中土方歲三的形象也不為過(也聽過在司馬遼太郎寫《龍馬行》大轟動之前,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坂本龍馬這個人物的說法)。男人一生只為一個目標而奮鬥,只為一個理想而效忠,不論時局順境還是逆境,不為外在條件影響,不追趕時代,只追逐夢想,在所有人都放棄希望時繼續奮戰,最後卻死於來自背後的子彈,開槍的是同一陣線的同志……這樣的悲劇人物怎麼不被人喜愛。

關於新選組,喜歡漫畫的人大概都聽過,《神劍闖江湖》《銀魂》《薄櫻鬼》這些作品都把新選組的人物放進故事,大河劇大概每隔幾年都會做幕末題材的,我也是從《神劍闖江湖》開始啟蒙,後來是怎麼認真起來讀書的呢?

好像是從電玩《維新之嵐》開始的吧,沒辦法,日文不夠好,打個電動一知半解總是不爽,後來乾脆從歷史小說入門,《新選組血風錄》《最後的將軍》《幕末暗殺》《宛如飛翔》,司馬遼太郎的幕末系列只剩《龍馬行》還沒看了,另外,黑鐵弘「劇畫」風格的兩本漫畫也很推:《幕末暗殺》《新選組》。

讀完歷史小說,買了學研出版的歷史群像系列《幕末劍心傳》《血誠新選組》《幕末大全》(上下兩冊,年表之精美啊,光年表就值得了),一邊讀書一邊打電動,反正日文都看不太懂,就當練習吧!

/

硝煙氣息與汗水淋漓

小時候看司馬遼太郎,只覺得他的歷史小說和其他人不太一樣,好像說書人講故事一樣,作者時不時會跳出來講話。比如他會在兩軍對陣即將開打之前,稍微岔開話題:

「說起這個戰場啊,前幾年筆者到過當地,當時是個寒冬,寺院前面有顆大梧桐樹,對面的奉行所現在已經是團地建築。小路上有個老人從背後拍了筆者肩膀,告訴筆者他的曾祖母經歷過那場戰爭,當年冬天非常冷,地上的水窪都凍結成冰……」

開始寫作之後,才發現這個技巧真的好厲害,在我讀到戰爭情勢最緊繃時,先拉開視角讓我感受發生當下的現場,等視野、顏色、氣味、溫度進入腦海,再開始兩軍砲火,偉大小說家果然有理由。

《燃燒之劍》開頭寫土方歲三去夜襲女人,寫到當年的武藏野有這樣的習俗(男子在夜裡潛入未婚女子家,做些什麼大家心照不宣),而且歲三在潛入屋子前,先灑了泡尿在雨窗上,在輕輕推開雨窗爬進房間,還雙手捏著女子的腳拇指拉開,這樣對方才不會醒來──等等,這些習俗的細節作者是怎麼知道的呢?不是實地走訪過就是從資料看來的,而這些細節增加了小說的可信度──更重要的,歲三潛入的是貴族的女子房間,因為他對市井女子沒有興趣,只對有教養、有地位的女子有興趣,這是他身為平民的悲哀,也是他想出人頭地的隱喻……

天啊,我一開始還想,為什麼司馬遼太郎要從愛欲與性欲來寫土方歲三這個人,原來這是他最初的動力,而隨著故事推進,歲三終於學會了真正的愛,也終於看清出人頭地的虛幻,故事讀到這裡,我都起雞皮疙瘩了,司馬遼太郎可是連載這個故事的,為什麼能夠進行規模如此宏大的設定呢?

《燃燒之劍》裡有許多場劍客對決,讀起來根本是武俠小說,讓我冷汗直流。在戰場上,敵我雙方懷抱不同理想,因為不同理由而必須殺人,煙硝味裡有斬不斷的因緣。寫說不出口的男女感情,讓我讀來心也變溫柔了,寫主角在面對逆境的決心,讓我慷慨激昂覺得男人就應該如此……這可是一九六○年代的小說啊,果然經典能夠超越時代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