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苦惱於找不到定期更新的部落格。也許創作能量和閱聽流量都跑到Youtube與Podcast了吧?畢竟這年代影音內容的點閱數遠大於文字,還不容易被盜版──有朋友文章被盜用到受不了,轉做Podcast保護創作──但做為閱聽者,有些時候還是很想讀文字。
看影音內容總讓思緒發散又激動,讀文字比較能收斂想法、冷靜下來,想集中精神時,如果先閱讀一篇精采的文章會很有幫助,即使沒有把文章看完,至少腦袋會變得有條有理,是整理思緒的好方法。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習慣一樣?
幫助整理思緒的文章,通常不是來自媒體、不是報導,是個人創作。不論是文學作品、簡單的遊記、或是某個想法、新觀念、工具性的文章也好,愈來愈覺得自己願意為創作者付費了(也可能是我身為創作者的偏見啦)。
閒聊完畢,本周心情瑣碎不知如何重整時,從書櫃裡找出高中時代買的經典漫畫,1995年,星野之宣《藍洞》。

不記得是怎麼發現這部漫畫了,唯一記得看過故事序章,就決定不管多少集都要買回家收藏。25年前也不知道星野之宣是科幻漫畫大師,只覺得故事設定好吸引人,好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,最後這世界又會怎麼樣?少年時不懂這就是「故事」的魔力。
《藍洞》的故事是這樣的:念書時都有學到「腔棘魚」這種活化石,生存在三億年前的地球,被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與恐龍一起滅絕,直到1938年,漁夫在南非外海捕獲它,人類才驚覺遠古生物竟然還活在海底深處。
──附帶一提,我愛的日本樂團Mr.Children在《深海》專輯開頭的歌就叫〈腔棘魚〉(シーラカンス),唱出潛伏在人心底的惡意、激烈情緒,就像腔棘魚一樣在海底深處存在著、漫遊著,即使沒被發現……
被認為滅絕的遠古腔棘魚,竟然在6500萬年後的現代復活?這事不奇怪嗎,怎麼出現的呢?
星野之宣說,腔棘魚是從海底的「藍洞」來到現代世界,而發現腔棘魚大量出沒地點的是盜獵者女主角凱雅,她原本是為了改善家鄉人的生活,才冒險到傳說中的詭異海域補抓活化石,賣給收藏家賺錢。腔棘魚從深海上鉤,然而,隨著腔棘魚一起出現的,是海怪般的巨大生物,一口把盜獵船咬碎,目擊者生存的只剩下凱雅一人。
跟著腔棘魚出現的巨大生物,竟然是6500萬年前的長頸龍!

/
連接時空的隧道:藍洞
加勒比海的巴哈馬群島有著名的「藍洞」海域,直徑300公尺,幾乎是完美的圓形,這裡的海水和周圍海面的顏色完全不同,溫度也不同,有人說它會吸進冰冷的海水、吐出溫暖的海水。科學家調查藍洞的形成,是因為它冰河時代是陸地上的石灰岩洞,氣候溫暖海平面上升後,才沉到海底。藍洞像個海中大瓶子的瓶口一樣,才形成如此的景觀。
世界上許多地方還有藍洞,通常都在南北緯25度左右的海域,百慕達三角、澎湖到沖繩外海的龍三角、捕獲腔棘魚的東南非外海,容易發生海難的詭異海域,難道沒有共通性嗎?
《藍洞》故事女主角凱雅捕獲的腔棘魚,就從東南非海底的藍洞出現。科學家組織調查團,派無人潛艇下潛,卻在海底深處出現儀器故障、磁力、重力與海流亂成一團的區域,這裡出現大群古生物,而且海底另竟然透出陽光,以23小時50分鐘的周期規律明暗。
調查船突然被巨大漩渦捲到海底,眾人從船難逃離浮至海面後,發現自己來到陌生的世界,天上的星座、空氣與溫度完全不同,這裡甚至不是非洲外海,而陸地上,出現了大群恐龍。
原來海底藍洞連結著6500萬年前的地球,由海水壓力抑制著時空介面,另一頭的白堊紀末期,地球自轉速度更快,溫度更暖,大陸飄移的範圍也和現代不同。一行人穿梭時空來到這個恐龍即將滅絕的年代,而且,藍洞的出口不是東南非外海,是小行星即將墜落的猶加敦半島海域……

/
拯救人類,或拯救恐龍?
故事裡一定有個瘋狂科學家,決心利用藍洞解決人類的汙染問題,既然連結到6500萬年前,那個世界擁有無盡的潔淨海水與清新空氣,如果用巨大海底隧道打通藍洞連接白堊紀,現代人們的空氣與海水的汙染程度將直接減少一半。即使巨大的環境改變會影響恐龍的生存,反正它們都是即將滅絕的生物,又有何妨?
更何況,說不定正是未來的「藍洞連接計畫」才造成過去的恐龍滅絕,若不執行連接兩個世界的計畫,說不定才會影響歷史。「一切為人類!」瘋狂科學家說,「人類的生存本來就建立在滅絕其他生物上。」
25年前的科幻設定,今天讀來卻更有感觸,眼看大氣裡的二氧化碳濃度,PM2.5污染,海洋垃圾難以解決,30年後海裡的塑膠會多過魚類……瘋狂科學家用藍洞解決污染的辦法,很暴力,也很像現實世界會發生的事情。
更讓我佩服的是,隨著故事進行,星野之宣讓讀者發現,藍洞不只一個,恐龍世界的白堊紀,也有一個海底藍洞連接到古生代的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。這個藍洞由巨大海藻構成的「海洋樹」所支撐,海洋樹高不見頂,其上有最大型的翼龍──風神翼龍的巢穴,風神翼龍的巢穴至今仍未被發現,原來它們是棲息在海中藍洞的巨大海洋樹上。海洋樹下的海域,冒出菊石、三葉蟲、恐魚等古生代生物,而海洋樹的另一頭一樣從海底伸出海面,那裡是古生代的世界。
許多連接不同時空的「藍洞」,甚至可能解釋地球上循環出現的生物滅絕與生命出現之謎。古生代的生物海藻,可能就是白堊紀的海洋樹帶去古生代,再演化出其他物種,更早之前的生命,或許是由其他時代的藍洞穿越帶過去的。而古生代大滅絕,也可以解釋為白堊紀隕石的威力穿透到古生代,同時帶來環境衝擊所形成。
/
星新一〈午後的恐龍〉
星野之宣《藍洞》故事最後,人類並沒有執行藍洞連接計畫,而是用巨大工程封鎖白堊紀與現代之間的藍洞,來阻止滅絕恐龍的隕石衝擊到人類世界。瘋狂科學家被背叛(惡有惡報),而在小行星落下之前,曾是盜獵者的女主角凱雅努力拯救更多恐龍來到現代世界,避免恐龍滅絕,是個快樂結局。
當然,現代和白堊紀的大氣構成不同,環境也不同,恐龍來到現在是否能存活還是問題,藍洞連接計畫是否能帶來潔淨的海水和空氣也不一定。但星野之宣在後記說到,創造一個「人和恐龍共同活著」的世界,是他從小男孩時代就有的夢想。
啟發星野之宣創作《藍洞》的,是科幻作家星新一的短篇小說〈午後的恐龍〉,有一天,人類城市裡突然出現各種古代生物,但由於這些都是幻影,所以不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危險,但就是在現代人的眼前,演出一場生物的演化過程,各式各樣的生物迅速出現、滅絕、消失,巨大的雷龍在大廈間漫步、翼龍在人們頭上飛舞、海龍在水泥海洋中巡游……
另一方面,此時人類社會卻有瘋狂野心家控制了核子潛艇,隨時都可能爆發滅絕人類的核武戰爭。或許是因為世上各種生物察覺了這場危機,所以才共同經歷了這一場壯大的「瀕死經驗」──如果人死前會看到此生回憶的走馬燈,那麼地球滅絕之前,或許會重演一場生物演化過程的幻覺吧。
〈午後的恐龍〉故事進行到最後,人類終於發現古生物的幻影為何出現,但和子彈也已經從天而降了……
小男孩時代的星野之宣讀到這篇故事,長大後創作了《藍洞》,還是高中生的我看了大受感動,25年後寫下這篇筆記,做為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