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讀兩本跑步書,松浦彌太郎《只要我能跑,沒什麼不能解決的》,村上春樹《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》。對照兩個作者的書,我好像終於能體會他們開始跑步、持續跑步的原因,是想為人生設定一條固定的「軸」,讓其他事情圍繞這條軸旋轉,重新打造生活模式。
以「我必須固定去跑步」為優先調整行事曆上的順序,調整生活裡的大小習慣,讓身體慢慢變得更健康,有了體力,想做的事情才能持續長久。
這兩本書,對照WEEK23的《麥蒂為何而跑》,感觸良多。追求勝利的跑步,和享受生活的跑步,截然不同;提升競爭力的世界,和實現人生的世界,也完全不同。
我放棄前者,選擇後者。

照慣例,先聊我和這書相遇的緣份。上月底作家朋友出新書,我參加她的直播,雖然自己的新書還沒寫好,但朋友很給我面子,說等出版之後應該會放在松浦彌太郎旁邊吧。我聽了壓力好大,只能勇敢預支這個稱號了!
松浦彌太郎的書有種魅力,文字很平淡,但看完會在心裡感受到固定的風格和氛圍。這本《只要我能跑,沒什麼不能解決的》是老婆從圖書館借來的──老婆喜歡逛圖書館,我看書沒她多,她說這本適合我寫書稿時當參考,先讓我翻一翻。
這本書的日文原名是「從那時起我遇上了馬拉松」,內容是他跑步9年來的總結,從跑300公尺就會喘的43歲中年大叔,到現在每年固定參加馬拉松的過程,有失敗有享受,也有在跑步中的體會。(ps.原來松浦彌太郎每年都會參加台北馬拉松!)
松浦彌太郎在40歲接了老牌雜誌《生活手帖》的總編輯,然而3年內雜誌沒做出太好的成果,人際關係也變得很緊繃,他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,睡眠障礙、精神無法恢復,甚至到身心科掛號。因為不想吃藥,又想找一個能忘記工作、脫離現實、消除壓力的活動,重拾健康的身心。腦子裡閃過「去跑個步吧!」的念頭,是43歲的冬天。
/
從「跑300公尺都會喘」開始
已經到了不去跑步,工作和身體都撐不下去的地步,第一個晚上,他只跑了300公尺就喘不過氣,雖然心跳和肌肉都無法負荷,但能甩開一切的感覺還是不錯的。從那天起他固定跑步,300公尺就300公尺,身體壞到這個狀況也強求不來,慢慢增加就好。這時他給自己的目標,是能跑完3公里。
我覺得書最有趣的地方,是松浦彌太郎寫了好多失敗之處。比如剛開始他什麼都沒準備就去跑,沒有跑鞋,穿一般的衣服,也沒有關於跑步的知識,單純讓身體運動、為了消除壓力而跑,等到能順利跑3公里時很高興。但一年後,他就受傷了。
沒有正確的知識,也不懂正確的姿勢,鞋子不對、施力方式不對,卻還是硬撐每天跑的結果,受傷是理所當然。但松浦彌太郎說,這樣的失敗很重要,如果沒有在無知中摸索,慢慢察覺身體哪裡會痛的過程,他就學不會正確的跑步方法。徹底體驗失敗,不是壞事。
我感覺就像打電動一樣,比起一開始就照攻略打,還不如自己隨便亂打,胡亂通關(或通不了關)之後再回頭看攻略,來得更有趣。人生大概也是如此,一路從好學校、好公司、好結婚對象、生了乖子女的人生,滿無聊的,走過冤枉路,年輕時荒唐過(或是老了更荒唐)的人生,有意思多了。
不過,這些體會也是我按照人生攻略本的職涯崩壞之後才出現的,總覺得浪費了很多人生,真希望年輕時多犯點錯。
回到松浦彌太郎吧,受傷後他重新學習關於跑步的知識,從鞋帶的綁法開始,花了3年,才終於「變成跑者體型」,能徹底享受跑步。這之後,他維持以45分鐘跑7公里的速度,每周跑3次。明明已經很注意身體狀況,卻又迎來第二次受傷,才學會除了雙腿之外,軀幹的核心肌肉也很重要。再一步步練習新的鍛鍊方法,又過了3年,才讓跑步自然融入生活節奏。
從崩壞的身心到享受跑步,花了6年才做到。
/
讓跑步融入生活,成為美感
因為每周三天早上要跑步,所以晚上不能吃太多,太晚的宴會就不赴約。跑步時身體狀況很誠實,空腹會難過,所以必須吃早餐;堆積了零食很不舒服,所以戒掉零食,後來松浦彌太郎每天固定時間用餐,即使不餓也會吃,是為了儲存跑步的能量和習慣。
「跑步會改變生活」說的就是這個吧,有了跑步做為軸心,其他事情圍繞著它旋轉,既能讓身體變得健康,也能推掉多餘的應酬,還可以塑造固定的作息與生活型態──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,思考時間的使用方法,整頓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重要,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工作時間,都要徹底管理、按紀律行事,否則就無法兼顧工作和生活品質。
另一點很有趣的,是開始跑步的第一個3年「掌握方法」、第二個3年「融入生活」,松浦彌太郎在第三個3年追求的是「跑出美感」。
有些跑者重視距離、有人重視速度、有人重視時間(比如不管距離和速度,跑一個小時就好),但松浦彌太郎給自己的目標是「美感」。他說任何事情做到八成之前,努力都能轉換成看得見的成果,但做到八成之後,時常會維持相同狀態。和任何事情一樣,跑步也會跑到厭煩,跑到一個程度之後,成績不會再進步,那又為什麼持續下去呢?
覺得厭煩當然也可以放棄,但如果想挑戰剩下的兩成,就只能學習有別以往的新知識,才能前進到下一個階段。當然可以追求更快、更遠、更好的體態,但他自己選擇的目標是「帶著美感工作」。
不只是在某個時間和距離之內跑完,而是想跑得更柔軟(需要徹底拉筋伸展)、手臂擺動更漂亮(需要練習軀幹核心肌群)、想要呼吸更輕盈順暢(找出節奏)、想要跑出沒有聲音的輕快腳步……和速度、時間、距離無關,只是追求美感,從菁英跑者的跑姿和關於跑步的知識,再進一步學習。
「帶著美感工作」也是我沒有想過的,應該是這樣的堅持,松浦彌太郎寫的書才會都有一種淡淡的氛圍和態度吧。
/
直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……嗎?
說到跑步,村上春樹的《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》比松浦彌太郎早10年出版(原來在我書櫃裡這麼久了),做為對照組,這禮拜重看了一遍,很多有意思的發現。
村上春樹在書的結尾說,希望自己的墓誌銘是:「村上春樹──作家(也是跑者)──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。」
松浦彌太郎看完《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》也覺得一旦開跑就不能停下來,而且在跑馬拉松時實際執行了五、六次,但最後發現,如果這麼勉強,身體一定會出問題,所以只要狀況不好的時候,就會自然換成走路或是停下來。雖然一度被村上春樹的名言束縛,但他現在已經可以泰然自若的停下腳步。
有意思吧!一樣是跑步,每個人應該有不同的方法。想跑更長距離、更快速度、更久的時間,還是更美的姿勢都沒關係,自己覺得舒服就可以了。
/
33歲的村上春樹、43歲的松浦彌太郎
村上春樹是在33歲、決定認真寫小說時開始跑步的。他和妻子關閉了深夜營業的爵士酒吧,戒了每天要抽60根的菸,把習慣熬夜和需要面對客人的「開放式」生活,轉為在太陽出來時起床、天黑後睡覺,只見想見的人的「封閉式」生活,以創作為主軸重新安排人生。
一切都從跑步開始。
村上春樹說:「我寫小說,很多是從每天早晨練跑路上學到的,很自然地從肉體上、實務性地學到。可以把自己嚴格地逼到什麼程度,到哪裡才好?休息多久算正當,超過多久算休息太久?到哪裡是適當的一貫性,從哪裡開始會變得偏狹?外部的風景必須意識到什麼程度,對自己內部要深入集中到什麼程度?要相信自己多少?要懷疑自己多少?」
「如果成為小說家之初,沒有想到開始跑長距離的話,我所寫出的作品可能會和現在有很大的差異。」
提到小說家的資質,村上春樹說,最重要的是才能,其次是專注力,再其次是持續力。很可惜,才能的質與量、它什麼時候出現、會以多快的速度噴發、什麼時候會結束,人為無法控制,才能很有魅力,但沒辦法供大多數人參考。
不過,專注力和持續力,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或不均。每天三四個小時面對書桌,意識完全傾注在自己寫的東西上,其他什麼都不想,並不簡單(村上春樹舉例說,就算滿腦子都是創意,但專注力被牙痛阻礙,就無法達成了)。
就算做到一天三四個小時,但持續一個星期就累垮的話,也沒辦法寫出長篇作品。每天集中精神,維持半年、一年、兩年,小說家被要求有這樣的持續力,如果無法取得專注和持續的平衡,要成為專業小說家是很困難的。
而專注力和持續力,和跑步時調教肌肉的過程很類似,每天寫、集中精神,把這件必要的工作持續送進身體系統中,讓身體確實記住,而且一點一點把極限值往上提升……這和持續跑步強化肌肉,慢慢塑造出一個跑者的體型,是同類的作業。當然需要忍耐,不過也會有回報。
/
痛是難免的,苦是甘願的
村上春樹在這本書的序言裡提到一句跑者箴言:「痛是難免的,苦是甘願的。」(Pain is inevitable. Suffering is optional)跑步時無法避免會有覺得「好難過」的時候,然而是否「不行了」則可以選擇要不要承受,看自己怎麼衡量判斷。這是馬拉松最重要的部分。
松浦彌太郎也說:「跑步是努力就會有收穫的事情,這種事情世上很少,工作和金錢都不一定如此。」「跑步本身就代表自由。」「工作時難免會有無法原諒自己的瞬間,這種時候只要能跑,就可以放下。跑步就是這樣支持著我。」
跑步很誠實,一旦偷懶,身體就會變胖、變鬆散,但只要開始跑,肌肉又會重新塑造起來。
時間很誠實,到了體力下滑的年紀,無論怎麼努力練習,都不會跑得比以前快,那麼,持續下去的理由是什麼呢?
跑步時,村上春樹什麼都不想,為了空白而跑;松浦彌太郎則是在跑步中把腦海裡的想法清空,跑完帶著全新的角度回到工作。你為什麼而跑呢?
/
圍繞生活建立工作,而不是反過來
最後談談我自己的事情吧!
我並不是跑者,但在33歲離職那年開始試著跑步。當時最大的感觸是,我原以為跑步是人類的本能,沒想到經過職場過勞的摧殘後,我連雙腿該怎麼跑都忘記了。小時候我還是運動校隊呢,現在身體卻失去好好動作的能力,肌肉記憶變成失憶,下午跑不到3公里,回家就昏睡過去,精力耗盡沒辦法做其他事情。
我從7分半跑一公里開始,每個禮拜跑一次,花了一年才練習到可以用6分鐘跑一公里的速度,一小時跑完10公里,而且回家還能寫東西。但那之後,我又荒廢了跑步,有一搭沒一搭的跑,一個月跑一次,到幾個月才跑一次……
今年41歲了,我又感受到體能的下降,決定重拾跑步,為了健康的身體。天性懶散的我,大概不會像村上春樹和松浦彌太郎這麼有紀律,但我知道了,跑步是他們重新塑造生活型態的「軸」,用跑步來固定自己的作息與生活,讓其他工作、人際關係、應酬等等,都圍繞著跑步來旋轉(而不是反過來,上班很忙沒時間,有空才去跑一下)。
或許我沒辦法用跑步當做重新塑造生活型態的「軸」,但我可以找到屬於我的「軸」。對今年的我來說,每周寫一篇讀書心得就是主軸,明年或許有其他方法,我也應該掌握自己的生活,設定出行事曆裡最優先的重心,讓其他工作繞著它旋轉。
圍繞生活建立工作,而不是反過來。
1 comment
兩個月前我也在書店看了這本書,因此鼓勵自己找回運動的習慣,很喜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