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寫作卡關,卡關於是念書,看厲害的人都怎麼寫作。
卡關的原因是寫不出「好看」的文章,讀了一些厲害的作品發現,所謂的「好看」,應該是敘事精采、安排有條理、讓我直接被內容吸引──以至於忘記去讀作者怎麼安排敘事、調動順序、把視角隱藏在後面──所以直覺被文字吸引,就著麼一直讀下去。
閱讀好作品,常常一篇文章讀到四分之三,才恍然重看,回顧作者怎麼布局、怎麼安排段落、從哪件事情談到哪件事情、從哪個感覺轉換成哪個場景,最後又怎麼想到這個結局(或開放式結局)。我腦補作者可能調動過哪些段落,哪些內容屬於作者腦裡的庫存、哪些是引用自其他作品(電影、書、音樂等等)。
這種腦補挑戰收穫很多,因為好作者都有自己的「文風」,閱讀這些文章,讓我也能學著創造自己的文風。

/
文字風格是什麼?
文字風格對我來說,應該是「說故事的語氣、看事情的角度、描繪場景的布局結構能力」,當然還有用字選詞,但這超出我能力範圍之外,只能敬佩無法學會。以前看日本作家討論寫作,都說「文體」很重要,比如村上春樹寫第一本小說時,怎麼寫都不對,最後是先用英文寫了開頭再翻譯成日文,才找到屬於自己的文體──我之前一直不懂「文體」是什麼,現在似乎有點了解(也只是個人理解,不知道客觀來說是否正確)。寫作的方法、文字的風格,能讓讀者看文章就直覺想到「應該是某某人寫的吧?」
因為寫作卡關的關係,覺得自己怎麼寫都不對勁、不好看,研究好作品之後,似乎看到一線曙光。「寫不出來就去讀書」果然沒錯。
話說回來,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文風呢?看事情的觀點和別人有點不一樣,是我的武器(提出想法常常被人覺得很奇怪,才發現原來我是個怪人嗎);但我對場景的描繪、對文章布局的結構都很貧弱幼稚(是最近讀書學到最多的部分);此外關於挑選詞彙、用字、筆法,雖然我想挑戰只用國中生都懂的詞語來寫,但挑選字詞和描述還是要多用心(比如史蒂芬金就是用字非常簡單的作者,關於字詞可能是下一步要注意的)。
當然還是要多寫,寫很多爛作品(重要是有發現自己很爛),應該是進步的開始了吧。
/
如果沒有截稿期限,以自己的名義,該怎麼寫、該寫什麼?
此外還想提一件事,關於「自己的」文章和「專業的」文章。
我不是一開始就想當作家寫自己的文章,入行時是雜誌編輯,從採訪寫作開始學(附帶一提,二十五歲以前我的經驗是零,如果有同年齡的朋友,從十七歲立志當作家開始寫作,他的經驗會超出我八年,是大前輩)。過去在雜誌社為媒體寫作,比較像要寫出「專業的」文章,而不是「自己的」文章,當然,雜誌編輯每個人風格也會不同,能看出哪個同事會這樣寫、哪個同事就不會。不過,當編輯時寫文章的「出發點」是為了媒體,「目的地」是為了讀者,必須盡量縮小自己。
但當作家就不是這麼回事。
認識的作家朋友都擁有強大的自信,令我非常羨慕,為什麼我沒有呢?現在慢慢了解,他們一開始就以自己的名義在文學戰場裡搏鬥,此後也只能用自己的名字持續下去,無論成功或失敗。如果沒有強韌的精神和對作品的自信,顯然做不到。
而我,害羞的說,一直以來是截稿期限最大,作品是否滿意再說,寫專欄有時會交出心裡過不太不去的作品(想說為了稿費……)。當然寫作要盡量問心無愧,品質也要足夠(一直交爛稿就沒人會找我繼續寫),而如何在期限內完成夠專業的作品,也是一種技能,說不定還是很難的技能──但是、但是,如果沒有了截稿期限、沒有從媒體出發的需求,單純做為自己的作品,交到讀者手中閱讀,那我又該怎麼寫、寫什麼呢?
身為一個創作者面對讀者,該怎麼做?原來這才是我卡關幾個月的原因。似乎釐清問題了,接下來就有機會一步步解決吧。
/
附錄:最近幫助我學寫作的兩本書
楊双子《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》散文集。看作者如何布局結構、如何安排段落、如何逆轉或挪用原本的想法,真的太刺激!每篇文章都重看兩三次,第一次讀故事,第二次以後才有辦法看作者如何寫作。文章好看就不用說,寫作方法還幫我走出卡關的迷宮。
澤木耕太郎《深夜特急:最終回》。因為我接下來想寫和旅行有關的(?)題目,做功課時讀了著名的「深夜特急」系列。澤木耕太郎也是從媒體採訪寫作出身,但他一開始就想寫自己的文章,完全不想寫「其他人也能寫」的東西!光是看他如何在旅程中轉換場景,把眼前的景象和不同時刻的回憶交錯安排,就值回票價,更何況他還在書裡回顧了自己的寫作歷程,能學的東西很多。